你的位置:首页 > 测试测量 > 正文

影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矛盾

发布时间:2008-09-22 来源: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机遇与挑战: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失衡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矛盾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实现规模扩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实现的增长少
  •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弱,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滞后
  • 企业经营规模偏小,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高要求
  •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 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改变了世界市场格局,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市场数据:

  • 2007年,三资企业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近85%
  • 2004-2007年,电子信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4%,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3%
  • 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营业利润率由2000年的5.7%下降到2007年的3.75%
  • 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前10家企业营业收入仅占全球500强中前10家电子企业合计营业收入的9.6%和合计利润的0.9%
  • 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额从2000年的95.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054.8亿美元,占电子信息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7.65%增长到36.7%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依然突出,成为影响产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结构失衡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是产业结构矛盾。核心基础产业薄弱,知识密集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品过剩。二是外贸结构矛盾。2007年,三资企业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近85%,从出口贸易类型来看,加工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同样接近85%。三是区域结构矛盾。全国90%以上的电子信息产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内陆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还相当滞后。

产业粗放型扩张与赢利能力下降的矛盾

2000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实现规模扩张,增量部分大部分是新增投资带来的,而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实现的内涵式、集约型增长部分少之又少。2004-2007年,电子信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4%,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3%,规模扩张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由此带来的是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而利润率却越来越低。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营业利润率由2000年的5.7%下降到2007年的3.75%。

创新能力弱与标准在产业中地位日益提升的矛盾

随着知识和信息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领域出现一个新特征:技术标准专利化。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关系日益密切,并与技术创新交织在一起。因此,虽然自主知识产权包括的范围较宽,但对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来说,由于标准中包含了大量的专利,因而成为知识产权的主体。在国际竞争中,也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就是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形成新的技术垄断联盟,借助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借助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实现对某些技术标准事实上的垄断,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导致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滞后。中国不仅被排除在国际标准化组织5个常任理事成员(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之外,而且,承担该组织国际标准的制定量仅占总量的1%。作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却不能在标准问题上获得充分的话语权,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此外,技术水平领先国家还设置了大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的高门槛壁垒。

企业经营规模偏小与国际化运营要求高的矛盾

从企业规模与行业赢利能力来看,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前10家企业营业收入合计约为756.9亿美元,利润总额为3.5亿美元,仅占2006年全球500强中前10家电子企业合计营业收入(7858.4亿美元)的9.6%和合计利润(395.7亿美元)的0.9%。同时,从国际化运营能力看,能够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电子信息企业还寥寥无几,多数企业的业务基本上都还停留在引进产品技术在国内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层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高端产品很少,国内知名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很有限。这些使中国电子信息企业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高要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分散与资源需要有机整合的矛盾

电子信息产业需要统筹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目前中国各省、市、县信息化推进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设置不尽相同、职能不够协调。行政管理体制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能力。

政府层面对电子信息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导致产业资源共享不足、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现象普遍存在,也直接影响了信息化建设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联动作用。中国在信息化改造上的投入巨大,仅2006年就超过了3000亿元。政府与应用行业以及大企业集团的采购集中度不够,资金分散,使市场散落在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或各个行业,没有形成统一的、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电子信息产品进口高速增长与产业安全的矛盾

加入WTO以来,在中国履行ITA(信息技术协议)和面对关税下降、非关税壁垒减少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品进口增长迅猛,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也给国内部分产业发展带来了威胁,尤其是关键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产业安全问题堪忧。“十五”以来,电子信息产业进入最快发展时期,电子信息产品进口进入新一轮增长高峰,年均增速达到32.5%,不仅高于同期全国商品进口平均增速(24%),更远远高于世界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年平均增速(10%),显示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超高速增长态势。从进口电子产品结构来看,其中对国外依赖度高带来的风险很大,如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额从2000年的95.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054.8亿美元,占电子信息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7.65%增长到36.7%。缺乏核心技术,尤其是高端芯片严重依赖进口,使中国中间制造环节的利润不断减少,给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带来了潜在威胁。

出口快速增长和贸易摩擦日渐增多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改变了世界市场格局,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贸易纠纷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从针对某个产品或企业进而扩及整个产业;从单纯的反倾销扩大到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社会责任等领域。如在DVD(数字视频光盘)专利纠纷中,因收取高额的专利费,仅在广东就有100多家企业转行。中国企业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能及时、有效地应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此外,当前全球正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热潮,可能演变为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为典型的事例是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Eup等指令,这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总体来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确立了在国际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作用,着力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核心基础产业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经营规模和国际化运营水平,促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往更高层次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特别推荐
技术文章更多>>
技术白皮书下载更多>>
热门搜索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