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家从华强北起步的公司,站上了中美博弈的风口浪尖。闻泰科技,十多年前还是一家靠给品牌商设计手机样机生存的小公司,如今却因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一脚踏入了全球芯片产业的核心圈层。这场原本的商业收购,最终演变成国际博弈的引线。

2024年底,美国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随后,荷兰政府与法院出手,暂停了闻泰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职务,并将其持有的股权托管给独立第三方。闻泰对安世的控制权,被当场“拔线”。这已不是单纯的商业纠纷,而是一场嵌入中美技术竞争、关乎供应链主导权的较量。
不过,与过去不同,中国企业的外部环境、供应链布局与政策支持已今非昔比。闻泰在上海临港投资120亿元建设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厂,叠加庞大的中国市场,为公司提供了缓冲。同时,中国政府也通过出口管制政策调整对外博弈的筹码。
在股价连续两个跌停后,闻泰于10月21日强势涨停。市场的反应或许并非情绪驱动,而是对这场“未完之局”的重新评估。
从手机代工到收购半导体巨头,闻泰的崛起是中国企业“快速发展—资本运作—全球收购—被盯上”的缩影。2006年,张学政在嘉兴创立闻泰通讯,最初仅从事手机设计。2008年,公司转型为ODM企业。2013年,闻泰与小米合作推出红米手机,推动智能手机进入千元时代。
2016年,闻泰借壳中茵股份上市。真正使其进入全球视野的,是2018年对安世半导体的“蛇吞象”式收购。安世半导体前身为恩智浦标准件业务部,客户覆盖博世、华为、苹果等全球主流电子品牌,并在德国、英国拥有晶圆制造厂,在亚洲设有封测基地。2024年,安世营收达147亿元,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领域排名第三,中国市场位居第一。
然而,随着中国企业掌控更多全球供应链节点,地缘政治风险随之放大。2024年12月,美国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随即介入,要求安世“独立于股东运营”。2025年6月,美国计划启动“50%规则”,对由受制裁主体控股超50%的企业一并制裁。荷兰政府迅速跟进,并在9月30日发布部长令,冻结安世全球资产与业务调整。
更具戏剧性的是,安世内部荷兰籍高管联手将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当天裁定暂停张学政职务,并将闻泰所持股权托管。闻泰对安世的控制权被实质解除。
面对突发局面,闻泰并未完全被动。公司代总裁沈新佳表示,已提前推动供应链国产替代,并强调安世在中国的销售不会受影响。董事长杨沐指出,安世80%终端产品产能位于中国大陆。
与此同时,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明确国内员工继续执行中国公司的指令,工资福利由国内主体发放,释放出“中国公司听中国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中国也在同步打出“反制牌”。10月9日,商务部宣布对超硬材料、稀土设备等关键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分析指出,这将直接影响阿斯麦、三星等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企业。此前,中国已加强对锂电池相关材料与技术的出口限制。这些举措,正成为中方博弈的重要筹码。
资本市场已开始重估这场博弈:闻泰股价在深跌后迅速反弹。这不仅是技术性回调,更反映出市场认知——中国企业已具备反击的底气。这场围绕半导体主导权的博弈,显然还远未到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