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互连技术 > 正文

荒漠变战场:英特尔 18A 制程携 RibbonFET 技术量产,重塑全球芯片格局

发布时间:2025-10-16 来源:转载 责任编辑:Lily

【导读】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深度重塑的关键节点,英特尔掷出 320 亿美元的重磅投资,将美国亚利桑那州一片 700 英亩的荒漠,改造为芯片制造领域的核心战场。随着 Fab52 工厂正式投产,18A 制程工艺的量产不仅成为英特尔技术路线上的 “背水一战”,更有望成为美国重夺半导体制造霸权的重要转折点。


300 (2).jpg


一、技术革命:从晶体管结构到供电设计的全面颠覆

18A 制程的突破性,集中体现在两项颠覆性创新的同步落地:

其一,RibbonFET 晶体管—— 全球首次将 GAA(全环绕栅极)技术投入量产。该技术通过立体网状结构包裹导电通道,实现了晶体管密度 30% 的提升与功耗 40% 的降低,能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超过 300 亿个晶体管;

其二,PowerVia 背面供电技术—— 打破了延续 60 年的 “供电与信号线混布” 传统,将电源网络转移至芯片背面。这一变革使数据传输速度提升 20%,并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信号干扰与芯片发热难题。

相较于台积电的 3nm 工艺,18A 制程在晶体管密度上具备 23% 的显著优势(达到 2.1 亿个 / 平方毫米),为 AIPC(人工智能个人电脑)与 AI 服务器带来性能跃升:搭载该工艺的笔记本电脑运行 AI 模型时,续航可从 4 小时延长至 7 小时;服务器单芯片算力则能提升 25%。


二、量产进程:Fab52 工厂的 “生死时速” 推进

坐落于亚利桑那州钱德勒市的 Fab52 工厂,已启动 18A 芯片的限量出货,其建设规模堪称 “史诗级”:

  • 工厂建设消耗的混凝土总量,相当于迪拜哈利法塔的两倍;用钢量则超过巴黎埃菲尔铁塔;

  • 厂区内配备了单价高达数亿美元的极紫外光刻机(EUV),为先进制程生产提供核心设备支撑。

目前,首批采用 18A 工艺的芯片 —— 面向 PC 端的 PantherLake 与面向服务器端的 ClearwaterForest,已进入流片阶段,计划于 2025-2026 年正式推向市场。与此同时,英特尔俄勒冈州工厂也在同步推进 18A 制程量产,为其构建了对抗地缘政治风险的 “双保险” 供应链体系。


三、豪赌背后的多层战略博弈

这场围绕 18A 制程与 Fab52 工厂的战役,赌注远超单纯的技术突破:

财务层面看,英特尔代工业务目前每年亏损超 100 亿美元,且背负 200 亿美元净债务。18A 工艺的客户测试结果,将直接决定英特尔能否在 2028 年推进更先进的 14A 制程;

国家意志层面看,美国政府已将原本计划的补贴转为股权投资,借此获得英特尔 10% 的股份;英伟达、软银等行业巨头也纷纷跟投入局,受此利好,英特尔股价在一个月内暴涨 46%;

行业洗牌层面看,苹果、高通、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测试订单,成为关键变量 —— 这将决定英特尔能否从台积电手中,抢夺占全球高端代工市场 56% 的份额。

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英特尔已从过去 “太大而无法拯救” 的困境,转变为如今 “大到不能倒” 的关键存在。Fab52 工厂的量产,不仅关乎英特尔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更承载着美国推动半导体产能从东亚回流本土的战略野心。未来 6-8 个月的客户测试结果,或将重新定义摩尔定律的下一段发展篇章。



特别推荐
技术文章更多>>
技术白皮书下载更多>>
热门搜索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