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测试测量 > 正文

后量子时代,部署安全比算法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5-11-21 来源:转载 责任编辑:lily

【导读】在量子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基础设施向向后量子密码学(PQC)过渡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近期选定了CRYSTALS-Kyber、CRYSTALS-Dilithium等算法推进标准化进程,这些算法都建立在研究充分、数学基础稳健的坚实基础上。然而,密码学领域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事实:强大的算法设计并不能保证系统的绝对安全,如果部署过程存在隐患,整个密码体系仍然面临巨大风险。


企业微信截图_20251121173447.png


回顾密码学发展历程,无数系统被攻破的案例并非源于算法本身缺陷,而是实际部署环节出现的漏洞。即使是经过数学验证的安全算法,在现实环境中也可能因为各种实施细节而变得脆弱不堪。


RSA算法的遭遇就是最佳例证。自1977年问世以来,RSA的数学安全性几乎没有争议,但各种侧信道攻击与故障注入攻击却屡次成功突破其部署防线。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时序分析、简单功耗分析(SPA)、差分功耗分析(DPA)等技术不断揭示部署层面缺陷的利用方式。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辅助的侧信道攻击兴起,更多原本被认为安全的密码部署方案暴露出新的弱点。


在实际系统中部署PQC算法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嵌入式系统、物联网设备和移动硬件等资源受限环境,往往受到内存容量、处理器速度和能源供应的严格限制。开发者为提升性能而采用的各种优化技术,常常在无意中引入安全缺陷。


与传统密码算法如RSA或ECC相比,PQC算法通常具有更大的密钥尺寸、更复杂的数学运算和更高的计算成本。这些特性使得PQC算法在安全部署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尤其是在资源受限环境中更为明显。复杂性的增加会提高侧信道泄露风险,也可能引发操作不一致问题,为攻击者创造可乘之机。


后量子密码标准相对较新,其部署生态系统仍在不断完善中。与AES和RSA等经过数十年广泛研究和部署的传统密码原语相比,PQC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经验仍然有限。


许多PQC方案(尤其是基于格和基于码的设计)引入了全新的数学结构,增加了部署的复杂度。例如,涉及多项式乘法、矩阵运算和拒绝采样的操作必须精确处理,以防意外信息泄露。即使是内存访问模式或控制流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敏感数据暴露。


尽管PQC部署方案出现时间不长,但它们已经显示出对传统攻击技术的脆弱性:

侧信道攻击(SCA):攻击者通过分析时序波动、功耗变化或电磁辐射差异来提取密码机密

故障注入(FI)攻击:通过电压毛刺、时钟操控或激光脉冲等手段诱发计算故障,进而推断机密信息

模板与机器学习攻击:利用统计模型或训练方法识别并利用部署行为中的漏洞


行业正在加速采用PQC以应对"先存储,后解密"(SNDL)威胁——攻击者现在窃取加密数据,等待量子计算成熟后再进行解密。尽管这种防御措施十分必要,但它并不能消除部署漏洞带来的风险。


密码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长达十年以上。部署中的一个漏洞可能会危及多年的数据保密性。随着攻击技术不断演进,即使最初安全的部署方案,也可能因未能针对新威胁做好充分加固而被攻破。


为实现PQC部署的长期安全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恒定时间执行:消除数据依赖型时序行为,防范基于时序的攻击

掩码与盲化技术:通过引入随机性,保护中间计算过程免受侧信道分析

故障检测与冗余:设计能够检测、容忍或排除运行时注入故障的系统

形式化验证:利用专用工具与自动化分析技术,验证部署方案的安全性

持续评估:定期测试、分析和审查实施方案,及时修复新发现的漏洞

行业协作与遵循开放标准(如NIST和ISO制定的标准)对于在不同平台间实现安全且可互操作的部署至关重要。


向后量子密码学的过渡不仅是算法更换,更是对整个密码体系安全性的全面升级。在量子计算时代来临前,我们不仅要关注算法本身的数学安全性,更要重视实际部署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只有从历史和现实挑战中吸取经验,采取全面防护措施,才能构建真正抵御未来威胁的数字安全基础设施。


特别推荐
技术文章更多>>
技术白皮书下载更多>>
热门搜索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