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长,数据中心单机架功率已突破100千瓦大关,传统风冷技术在几何级增长的热量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在这一背景下,液冷技术凭借其卓越的散热性能,正成为应对高热密度挑战的关键解决方案。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液冷市场呈现96%的惊人增长,其中冷板式液冷技术独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彰显出其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巨大潜力。
去年,英特尔推出了颠覆业界的至强6900系列性能核处理器,最高配备128个核心,性能大幅提升。然而,如此强大的算力想要完全释放,散热成为不可回避的瓶颈。处理器在高温环境下会触发降频机制,导致性能无法充分发挥,这已成为高性能计算领域普遍面临的难题。

在今年的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上,英特尔联合新华三、英维克、忆联及国内领先内存厂商,共同发布了基于至强6900系列处理器的双路冷板式全域液冷服务器。这一创新解决方案成功解决了“散热效率”和“功耗焦虑”两大关键问题,使得高性能处理器无需再因高温而降频,能够持续保持巅峰性能状态。
英特尔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表示,双路冷板式全域液冷方案源于两年前的构想。随着AI时代到来,服务器内集成了更多内存和固态盘,散热需求变得更加复杂。英特尔作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提供方,持续在整机层面投入研发,将液冷技术的应用范围从CPU扩展至更多关键部件。
这套方案的核心突破在于:将液冷散热的覆盖范围从CPU扩展至内存和硬盘,一举解决了三大“发热大户”的散热难题。该方案在传统风冷与浸没式液冷之间,找到了性能与成本的最佳平衡点,有望成为未来AI数据中心的主流散热方案。
该全域液冷服务器依托两项关键专利技术:
内存枕木冷板技术:针对DDR5内存高达36W的功耗,该技术在仅0.297英寸的超窄间距下解决了散热难题。其冷板和散热片采用可拆装设计,使服务器在运维和兼容性方面与传统服务器无异。
SSD/HDD冷板专利技术:通过优化接触面积和流道设计,可为单块SSD提供高达25W的散热能力,确保即使在最高负载的AI任务下也能稳定运行。
此外,方案采用双路独立散热设计:CPU和内存共用一条管路,SSD/HDD则拥有专属管路,实现了精准高效的散热分配。
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典范
这一全域液冷解决方案的诞生,是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的结果。
新华三集团为整个方案提供了H3C UniServer R4900 G7全域冷板式液冷服务器方案底座,融合了散热、供电、结构和管理的一体化系统性平台。新华三集团云与计算存储产品部副总经理刘宏程强调:“液冷技术是打开绿色算力未来之门的金钥匙。面对液冷这样的系统性工程,唯有开放协作,才能引领未来。”
英维克实现了对服务器内所有关键热源100%的液冷覆盖。英维克副总裁王铁旺表示:“我们针对0.297英寸超窄内存间距专门开发了高性能冷板,为内存提供双面液冷散热。通过模块化设计,使液冷系统更加灵活可靠,具备出色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忆联作为中国国产企业级SSD方案提供商,创新地将液冷技术引入闪存模组内。忆联总经理寇朋韬指出:“当前典型的2U2P 24盘位服务器,存储子系统功耗已突破600W。如此集中的热密度,传统风冷已到极限。我们的高性能存储方案实现了从芯片到系统全链路的优化。”
从能效、部署和运维三个维度来看,双路冷板式全域液冷服务器方案优势明显。在能效方面,该方案可将数据中心的PUE降至1.1以下,相比传统风冷数据中心1.5以上的PUE值,能效提升显著。在部署方面,与需要颠覆性改造机房的浸没式液冷不同,冷板式液冷服务器内部是干式的,维护方式接近传统服务器,极大降低了数据中心升级液冷技术的门槛。
英特尔专家表示,这一合作标志着中国本土解决方案的重要里程碑——首次将液冷、内存、SSD等关键组成部分串联起来,而不再将液冷作为独立生态来经营。这种“技术-生态-场景”的闭环协作,让全域液冷服务器不仅能满足AI训练、高通量计算等场景需求,更具备规模化落地的成熟度。
随着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液冷技术正从“高端定制”走向“普惠技术”,助力全球数据中心实现“高效算力”与“极致PUE”的统一。未来,英特尔与合作伙伴将继续推动液冷技术的创新与落地,让绿色算力真正融入智能未来的每一个连接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