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智能摄像头、车载系统、工业设备等“沉默的硬件”纷纷接入网络,“万物互联”的便利背后,隐藏着一场“底层安全危机”。从IP摄像头的监控画面被非法调取,到车载系统被黑客远程操控,再到工业PLC因漏洞遭受攻击,这些看似“偶发”的安全事件,本质上都是硬件底层的“安全基因缺失”——默认配置的薄弱、数据存储的无防护、供应链的不可控,让黑客得以从“硬件入口”突破整个系统。如何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华邦电子给出的答案是:把“安全密码”写进芯片,用安全闪存守护万物互联的“最后一公里”。
一、万物互联时代的“安全痛点”:硬件为何成为“攻击突破口”?
随着智能终端、车规设备、工业系统的全面连接,“连接”不再是优势,反而成为“攻击面扩大”的根源。传统安全防护多集中在软件层面(如防火墙、加密算法),但硬件的“默认弱点”往往成为黑客的“第一目标”:
智能终端的“默认漏洞” :IP摄像头的RTSP协议是视频传输的“必经之路”,但多数设备的默认配置未开启加密,黑客只需通过网络扫描就能获取摄像头的访问权限,进而调取监控画面;
车规系统的“远程风险” :车载诊断系统(UDS)是汽车维修的重要接口,但部分车型的UDS未设置严格的身份验证,黑客可以通过远程网络接入,控制车辆的刹车、转向等核心功能;
工业设备的“遗产漏洞” :工业PLC、传感器等设备仍在使用Telnet、FTP等“古老协议”,这些协议缺乏加密机制,黑客可以通过“明文传输”获取设备的控制权限,导致生产停滞甚至设备损坏。
这些“默认即薄弱”的硬件配置,让黑客无需破解复杂的软件密码,就能直接突破系统防线。正如华邦电子安全专家所说:“软件漏洞可以通过补丁修复,但硬件的默认弱点,一旦出厂就很难改变。”
二、AI与自动驾驶时代:硬件安全为何成为“必选项”?
当AI推理、自动驾驶等“高价值场景”融入生活,硬件安全从“可选”变成了“必选”。这些场景的核心矛盾在于:数据的敏感性与硬件的“不可变性” ——
AI推理的“隐私危机” :医疗AI需要处理患者的病历、影像数据,智能推荐算法需要分析用户的行为偏好,这些数据一旦存储在无防护的闪存中,黑客可以通过“侧信道攻击”(如监测芯片的功耗、电磁辐射)获取,导致严重的隐私泄露;
自动驾驶的“人身安全” :自动驾驶车辆的核心控制芯片(如域控制器)存储着刹车、转向等关键指令,若芯片被植入“硬件后门”(如生产过程中被篡改的电路),黑客可以远程触发恶意指令,导致车辆失控,威胁人身安全;
供应链的“不可控风险” :芯片从设计、生产到封装,需经过多个环节,若供应链中某一环节被渗透,黑客可以在芯片中植入“恶意代码”,即使后续软件升级,也无法清除这些“硬件级恶意程序”。
这些风险的特殊性在于:硬件攻击的“不可逆性” ——软件漏洞可以通过补丁修复,但硬件一旦被篡改,几乎无法通过后续升级恢复安全状态。因此,AI与自动驾驶时代,硬件安全必须“从出厂开始”。
三、华邦电子的“安全密码”:用安全闪存守护底层数据
华邦电子认为,硬件安全的核心是“数据安全” ,而数据的“最终归宿”是闪存。因此,华邦将“安全基因”注入闪存芯片,推出集成后量子密码(PQC)算法的安全闪存产品,从“数据存储”到“数据传输”,构建全链路的安全防护:
“来源可查”的远程认证:华邦W77Q安全闪存采用LMS-OTS(基于哈希的一次性签名)算法,每片闪存都有唯一的“数字身份证”。当设备接入网络时,闪存会向服务器发送“签名请求”,服务器通过验证签名的有效性,确认闪存内容未被篡改——即使黑客试图替换闪存中的数据,也会因“签名不符”被系统拒绝;
“出厂即安全”的基因植入:华邦TrustME安全闪存打破“默认薄弱”的传统,在芯片出厂时就开启“安全配置”:默认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如Telnet、FTP)、默认开启数据加密(如AES-256)、默认设置严格的身份验证(如只有授权设备才能访问闪存)。这种“从激活开始”的安全机制,让设备无需用户手动配置,就能抵御常见的硬件攻击;
“不可篡改”的安全更新:针对供应链篡改风险,华邦安全闪存支持“回滚保护的安全更新”——每次系统升级都需经过闪存的“数字签名验证”,若更新包被篡改,闪存会拒绝安装,防止恶意代码植入。同时,闪存遵循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平台恢复标准,即使系统被攻击,也能快速恢复到“安全基线”。
四、安全存储:硬件安全的“核心基石”
为什么说安全闪存是硬件安全的“核心基石”?因为所有系统的“核心数据”都存储在闪存中:
系统代码:设备的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等核心代码,若被篡改,会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加密密钥:SSL证书、用户密码等加密信息,若被窃取,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加密机制失效;
隐私数据:用户的聊天记录、照片、医疗数据等,若被泄露,会引发严重的法律风险。
华邦安全闪存的“全生命周期防护”,正是围绕这些核心数据展开:
代码保护:通过“只读分区”(RO)将系统代码与用户数据分离,防止恶意程序修改系统代码;
数据加密:采用硬件加速的加密引擎(如AES-256、SHA-3),对用户数据进行“端到端加密”,即使闪存被物理窃取,也无法读取其中的内容;
访问控制:通过“安全启动”(Secure Boot)机制,只有经过签名的固件才能启动设备,防止黑客植入恶意固件;
供应链保障:华邦在闪存生产过程中采用“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每一步都有严格的监控,防止芯片被篡改。
结语:硬件安全,是万物互联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万物互联”从概念走向现实,安全不再是“附加功能”,而是“底层需求”。华邦电子的安全闪存解决方案,本质上是“从硬件根源解决安全问题”——通过在闪存中植入“安全基因”,让设备从出厂开始就具备“抵御攻击的能力”,而非依赖后续的软件补丁。
对于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智能摄像头的监控画面不会被非法调取,车载系统不会被远程操控,工业设备不会因漏洞停产;对于行业而言,这意味着:AI推理的隐私数据能被安全存储,自动驾驶的核心指令不会被篡改,供应链的风险能被有效控制。
正如华邦电子CEO所说:“万物互联的未来,需要‘会安全的硬件’。华邦电子的目标,就是让每一片闪存都成为‘安全的基石’,让所有设备都能‘放心连接’。”
推荐阅读:
嵌入式RF测试革命:多域信号分析技术如何破解复杂系统验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