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亭院士指出,通过可穿戴技术实现无扰式医疗设备实现连续医疗检测,是一个可行的路径,可以24小时贴身监控,不打扰人正常的生活,可以减少痛楚,减少采样造成的感染源。张院士认为无扰式医疗设备市场和技术意义是伟大的,因为可以预测预防重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起因是血液中的斑块,当斑块聚集到较大的尺寸就会导致脑溢血和脑血栓等灾难性疾病。现在医学水平清楚斑块不是问题,难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斑块形成,这就是预测的重大意义。
图1:IEEE Fellow,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士张元亭教授
张元亭院士近期在Wearable2017智能穿戴,AR/VR前沿技术论坛分享可穿戴健康医疗的发展趋势,“无扰式医疗设备,不是教授科学家想着要发明的东西,是一个健康产业在发展。”张院士指出,本次论坛由我爱方案网携手合作伙伴举办,是院士专家和产业领袖的交流盛宴!我爱方案网CEO刘杰博士参与论坛现场交流,整理出张教授的精彩观点,刘博士认为,张院士的观点对于引领健康医疗行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2:IEEE Fellow,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士张元亭教授
连续血压监测是心血管疾病预测的源头
张院士曾起草制定世界上第一个“可穿戴无袖带血压测量仪国际标准“。张院士特别指出用IEEE 1708检索,最方便。这是IEEE和FDA共同审核的技术标准,“当FDA认可我们的技术创新点后,他们就主动帮助IEEE从电子和电气指标上定义标准,使得这项标准与FAD的衔接非常顺利。”张院士分享道。
图3:IEEE 1708
2014年,张元亭教授获得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标准协会(IEEE-SA)颁发的新兴技术奖,该奖肯定了其作为IEEE 1708 标准工作组主席在推动可穿戴无袖带血压测量标准建立的杰出贡献和领导作用。可穿戴无袖带血压测量装置可以影响健康医疗上拯救生命的创新。可穿戴无袖带血压测量装置可以影响健康医疗上拯救生命的创新。例如,这种装置可以连续、实时、逐次心跳测量血压以改进对心脑血管和高血压病人的远程及移动监控,即使当他们正在睡觉中也可以获取他们的相关健康数据。无袖带的特点使其可以应用在各种可以随时随地测量血压的可穿戴载体上,比如手表、眼镜、手机、衣料、电子皮肤或者贴肤柔性器件。
IEEE1708为制造商提供了提高及验证其技术的参考,为潜在的消费者或用户提供了评估和选择产品的指引,也为专业的医护人士准确地校准装置以及研究人员设计测试方案提供了指导。IEEE 1708标准是对正在快速增长,旨在利用从传统的医疗设备到前沿的个性化医疗仪器来挽救生命的IEEE电子健康标准框架的重要补充。全球健康医疗行业正大力发展电子健康技术与产业以加强远程健康监测及护理,朝向帮助更多人活得更久、更健康、更满足的目标前进。
图4:需要可穿戴无扰式医疗设备
智能穿戴、无扰检测,无袖带血压测量迈出第一步
无袖带血压测量是可穿戴测量方法,可以是智能手表的形式,在手腕采集心电、血流和心率信号,通过复合算法,计算出血压。即时在手腕处,也要通过微泵加压,收取血流速度信号。这给出一个可穿戴无袖带血压测量仪的基本构成和参数,无袖带血压仪的关键词是穿戴检测血压、24小时连续检测、检测透明不影响人的生活,通过精细血压参数预测心血管疾病。
重症患者的护理是市场机会
中国有2亿人有高血压,这是最重要的市场数据,无袖带血压测量能采集到24小时血压参数,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参数。对血压参数建模,能预测血流斑块形成,从而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我们关注一个市场机会。目前大部分治疗是在医院中完成的,但心血管、癌症等病人的大部分在诊断治疗后却是呆在家里,现在家里的护理设施不完善,远程病人监护系统缺乏,这是另一个很值得关注市场机会。张院士表示。
2025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个什么意思?老百姓兜里的钱都放到人生最后几年治病去了。“而我所说的技术,相当于把人生最后要花那笔钱的一小部分放在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上,这样治病的钱就可能不用或者少用,这是健康科技之所以热的原因之一,”张院士这样强调健康医疗,与医疗健康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更具有先进性!
图5:健康信息学
张院士认为要注重健康市场,健康包括医疗,医疗的目的是健康。健康医疗从保健,检查和早期预防入手,在早期治疗上花小钱,减少治病救人花大钱。它的概念是疾病预防、预测、老龄化健康, 涉及的技术很广其中包括传感技术、通讯与计算机网络、生物医学技术、电子光学技术等。每个人迟早都有健康问题。目前健康是蓝海市场,还没有产业化亮点,一旦做成,市场非常大。
图6:可穿戴''''''''MINDS''''''''系统
无扰式医疗设备,可穿戴商机多
无扰式医疗设备主要的用途是24小时监控,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可穿戴在身上是最方便的。另外,投资人和世界经济组织分析未来十大高风险和高回报的新技术,可穿戴电子产品是第一位。二者结合,无扰式医疗设备沿着可穿戴路线没错,适合用户体验又有投资人追捧!
无扰式穿戴要有五化五性
无扰式医疗设备要周可穿戴路线,那么我们有知道他的垂直行业特征,这对企业特别重要,你的产品定位,你的市场策略…张教授警言。他有“超级思维观“来描述无扰式医疗设备的可穿戴属性---SUPERMINDS,巧合英文投一个字母对仗。
无扰式医疗设备的10大可穿戴属性
1.安全性
2.无扰性
3.个体性
4.低功耗
5.要皮实
6.小型化
7.智能化
8.网络化
9.数字化
10.标准化
图7:IEEE Fellow,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士张元亭教授
虽然标准化排序在最后,但是压轴的才是好戏。张教授讲第一个可穿戴无袖带血压测量仪国际标准来之不易,他曾带领973项目团队为止奋斗,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标准的申办走IEEE和FDA主要考虑是总国际标准,强化知识产权和结合IEEE和FAD二大标准阵营资源支持。
可穿戴产品三大瓶颈
张元亭院士指出,国内可穿戴瓶颈主要表现在这三方面:一是技术层次低;二是功能不够,三是用户体验差, “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能测参数就是那几个包括心率、步数等,如果我们能在可穿戴设备上加一些新型智能传感器, 实现一些与健康和生活相关的刚需功能,大家就离不开了。” 张院士认为传感器领域有很多商机,应该受到重视,做成之后,很有价值。张院士认为,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重要,在医疗健康领域里更是如此,信息数据的收集,没有传感器根本无从谈起,如果没有人工智能,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替代。除此之外,交互界面、电池尺寸与续航都需要改善。
图8:可穿戴柔性压力传感器
产学研的难点在于二次开发
对于产学研创新,张院士指出难点在于需要二次开发。技术一般都是大学先研发出来,可是大学的原型机离产品往往相差很远,很多功能不能满足客户需要。因此二次性开发很重要。张院士认为,大学要做好基础和核心技术研究, 发表文章, 与企业合作做产品开发。企业要多与大学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创新。二次开发是产学研的结合点,否则大学不做,公司做不了!
图9:合影
我爱方案网旗下的快包-物联网开发服务平台,可以帮助大学实验室的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和市场化。
图10:智能穿戴,人机交互与VR/AR创新中心发起签约仪式
在Wearable2017智能穿戴,AR/VR前沿技术论坛上,我爱方案网和快包-物联网设计外包平台与姜晶院士,张元亭院士,陈东义教授,杰科电子以及产学研领袖一起签署成立智能穿戴,人机交互,VR与AR创新中心,Steve Mann教授也支持与我爱方案网共建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将利用深圳的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的优势和政府支持,推动全球前沿技术的应用创新和产业化,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当地经济需求。每年定期在国内和国外举办Wearable国际前沿技术领袖峰会,扩大影响力,同时打造优秀的产品推向世界各地!